汇水河发源于有南宁“后花园”之称的广西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大龙洞水库,全长36.3公里,河面平均宽17米,朴素、蜿蜒而静谧。带着对龙母文化的敬畏与渡河公文化的祥运,汇水河自西向东,穿越上林县西燕、三里、澄泰三镇,流淌出一道生命印记,成为西江水系在广西又一道亮丽的风景。380多年前,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汇水河畔游玩,用“以至忘行”的流连,记录了汇水河两岸的秀美风光。
守一湾碧水护两岸长歌
古老的汇水河,不仅孕育两岸悠久的壮族文化,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老家故事。为守护这一湾碧水,让生态康养理念和种子在壮乡延续,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落实生根,让更多人享受生态发展红利,2017年以来,上林县发出了“打赢大龙洞水库水生态保卫战”的动员令。
多年来,大龙洞水库最突出的就是非法网箱养鱼问题,大量的非法网箱养鱼对水库水质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。上林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韦基远介绍,最多时湖面有网箱3200多个。为清理非法网箱养殖问题,上林县组织全县200多人分成7个工作组,进村进屯对养殖户宣传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和要求,多形式开展说服教育,督促指导养殖户自行拆除网箱。为减少养殖户损失,上林县党委、县政府多方牵线搭桥,工作组成员化身销售员,帮助推销网箱鱼,政府在相关网站也发布销售信息,并引导相关收购商保价定点收购,共帮助养殖户销售170万余公斤网箱鱼。为民着想得民心,仅半年时间大龙洞非法养殖网箱全部拆除,生态保卫战首战告捷。
为维护长久的河畅水清景美,上林县不断压实镇、村两级河长工作职责,强化河长湖长巡河巡湖,清理整治河道“四乱”问题,加强水利设施巡查管护工作,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。同时,发动群众力量,开展兴修水利、河道治理工作,疏通和清理渠道积淤堵塞、河道堆积的垃圾等。县级河长拱增宏,镇级河长刘恒华、李道延、石一杉,村级河长覃金华、蓝海峰、石东林……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民间河长、义务护河志愿者,他们在汇水河的不同河段执着坚守,守护着家乡的幸福河湖。
“哎——壮乡老家河流多,龙母渡河赐福泽。清水潺潺入心田,幸福绵绵汇成歌。”2018年被拆除网箱的西燕镇那里村的养殖户韦东海唱起响亮的山歌,他说,网箱拆除后他做一点小生意,闲暇时还担任护河宣传员。“看着清澈的河水,干净的河道,我就想唱几句山歌。”韦东海开心地说。
承汇水文化启古韵乡愁
古老的汇水河,不仅是上林县哺育两岸百姓的母亲河,更是上林文明的发祥地、文化传承的载体。从上游的龙母节而衍生的慈孝文化,到中游的徐霞客文化,再到下游的碑林文化、渡河公文化,山歌文化,万寿公文化,汇水河沿岸的文化形态各异又和谐共生,共同构成了包容开放、多元共生的汇水河文化。而今,随着时代发展,上林百姓赋予汇水河新时代的内涵,让美丽山水“生金淌银”。
每年农历五月初五,上林县三里镇的居民会聚汇水河畔的渡河公广场同放“渡河公”。这项民俗文化活动,寄托着当地居民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如今,“渡河公”手工制作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文创产业。
34岁的石虹,自小便跟随奶奶学习制作渡河公。她说:“一开始我只是觉得好玩,没想到这门手艺竟成了我的生计,一年下来为家里增加近万元的收入。”如今,石虹和奶奶不仅自己制作渡河公,还将这门手艺教授给村里妇女们,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目前,三里镇共成立10余家规模成熟的手工作坊,“渡河公”手工制作在当地已形成一条产业链,产品远销海内外,越来越多农村妇女加入“渡河公”手工制作行列,在家门吃上了文旅饭。
旅行家徐霞客钟情的三里洋渡如今也成了远近闻名的“霞客桃源”景区。景区附近的上林县澄泰乡下金庄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,建设生态综合示范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,让村民过上了“山水生金”的幸福生活。
今年58岁的下金庄村民韦振华是霞客桃源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。他说,2011年,景区引进有经验的旅游公司统一运营管理,41户下江村村民以购买船只入股,摇身变成“股东”,一年平均收入9万余元。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文旅饭、生态饭。
除民俗文化,汇水河畔还有12处石刻,形成碑林,为三里古城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。“每一块碑都有一段历史一段往事,上林故事在这里悄然传承。”上林文旅局文化股负责人黄晓妍说,“我们将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弘扬好汇水河文化,讲好汇水河故事,提升上林县文化标识传播度和影响力。未来预计投资12亿元在汇水河畔引进三里艺术村项目,打造文化、旅游、休闲、创意产业聚集高地,目前已完成238亩土地的征地工作。”
建幸福河湖促绿色发展
早在一千多年前,上林县区域内已经广泛种植稻米,为实现传统产业振兴发展,近年来,上林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,切实加强河流水质保护,确保原生态自然条件不被污染、不被破坏,确保灌溉用水水质优良,从而孕育出“上林大米”得天独厚的品质,“上林大米”成为广西首个被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大米产品,成为上林的另一张亮丽名片。
得益于汇水河的清澈好水,汇水河畔的小龙虾成了食客们的新宠。而与单一的小龙虾养殖不同,三里镇采取“稻虾共作”的产业模式,实现一水两用,一田双收。
“示范基地共有4000多亩,每到补水季,企业从申请到放水一天之内就完成了。”广西珠玥稻虾共作示范基地负责人晏志新介绍,在三里镇双良村,已有300多户村民以汇水河为载体,“复制”这种“稻虾共作”的种养模式,每亩地产值比传统种植高出3000元—4000元。
上林县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韦基远介绍,汇水河畔的全面治理工程即将启动,计划总投资约8500万元,治理河长约32.4公里。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护岸护坡、河道清淤疏浚、下河步级、亲水步道以及草皮护坡等。不久的将来,汇水河将以崭新的姿态,助推上林走上文化兴、生态美、产业旺的振兴之路。
乡愁是首歌,唱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眷恋。2023年,上林县以渡河公文化为创作源泉,编排了原创舞蹈《汇水河畔巧绣娘》《渡河情》等,分获第三届南宁市基层文艺汇演一等奖和三等奖。碧绿的汇水河两岸,歌声飞扬、舞姿翩跹,以自然之美、文化之韵、经济之兴,编织成一幅人水和谐、诗意盎然的生态画卷。(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黄露 穆德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