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临渭 人才“流量”变“留量” ||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·人才|中国县域经济报-凯时尊龙

盛夏农事忙,沃野新绿染。在渭南葡萄产业园,一个年轻身影连日“扎”在田地里,为农户讲解示范葡萄挂枝、修剪、病虫害防治,一环接一环。

年轻人名叫王贤,是渭南葡萄产业园的农业技术人员、食品专业研究生。她利用所学所获,积极开展葡萄品种推广扩种,对葡萄等农产品“把脉问诊”,助力产业发展。王贤说:“推广新品种、引进新技术,农民增产增收才有新的希望。”

育好一方人才,带动一方发展。王贤的经历,正是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引导各类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缩影。近年来,临渭区以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为引领,聚焦发展银发经济产业定位和建设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总体目标,积极探索“以才兴产、以产引才、产才融合”等有效路径,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,着力形成具有时代特点、地域特色、切合实际的临渭样本,持续激活人才“一池春水”。

引水拓源 筑好人才“蓄水池”

“我们把全国各地乡村振兴领域一线的专家嘉宾聚集在临渭,跟村民配合互动,进一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,老百姓笑了我觉得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。”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刘昕说。

临渭乡创学院由临渭区与smart乡创学院共同发起,依托smart乡创智库与项目资源,链接国内外行业领袖、实战专家、一线操盘手等一众人才,为临渭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乡创人才培养与项目孵化方案。从2021年开始,临渭区关注“全域美好生活”,围绕乡村振兴五大方面,开展了系列乡创培训活动。每期活动中,众多乡村振兴领域知名专家齐聚临渭,有针对性地探讨临渭区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结合临渭区的特色,提供行之有效的发展建议,打出了一套乡村振兴组合拳,为构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临渭乡村振兴新格局,创建临渭全域美好生活,谱绘了一张科学、高效的蓝图。

当前银发经济崛起,临渭区凭借前瞻布局进阶陕西县域银发经济,加强银发产业人才培养成为其中亮点,临渭区有效整合高校等科研资源,率先成立了全省县域首家“银发经济研究院”,聘任专业研究员,让“银色浪漫”赋予临渭区全新活力。

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,近年来,临渭区聚焦“人岗相宜”,夯实“引才洼地”,让良才“择木而栖”,加强与重点产业企业沟通对接,摸清人才底数和需求,健全完善按需引才工作链条,聚焦教育、卫健等民生领域事业发展需要,开展“招才引智”高校行系列活动,组织职能部门赴陕西师范大学、延安大学等省内外高校,大力宣传推介临渭区就业创业环境和人才服务政策,通过校园招聘、自主签约等方式,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;深入实施“十大人才工程”优化引才方式,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深度开发领域,盘点梳理人才存量、准确掌握人才需求、科学制定引才办法,向社会优化岗位专业设置,精准按需引才,引进“双一流”高校毕业生和硕士人才400余名,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百余名,招纳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0余名,为临渭高质量发展不断充实人才智力。

固土强基 同频人才“养成系”

人才工作不能止于“引”,更要注重“育”,要坚持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并重。目前,乡村振兴工作专业性强,产业培育、文化振兴、电子商务等多个方面亟须复合型人才。因此,临渭区坚持加强人才多岗锻炼,把人才放在乡村振兴工作的一线培育,促进各领域碰撞理念、互通技能、交流经验,让每一颗“美玉”都能在乡村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。

“我发现家乡的猕猴桃产业已经形成规模,‘互联网 水果’为水果产业赋能,打造现代水果产业是一条路子。”猕猴桃是临渭区阳郭镇的主导产业,返乡创业大学生“新村民”杨丹在了解到阳郭镇猕猴桃丰收态势后,依托阳郭镇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政府政策扶持,推出健康零食“果蔬脆”,产品一经销出便很快走俏市场,为当地优质农特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。

在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中,临渭区始终把人才振兴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坚持就地取“才”,突出抓好产业带头人培育,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生力军。官道镇武赵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旭东、临渭区向阳果蔬专业技术协会志愿服务队队长宝小平……一批批将青春挥洒在乡野田间、务实奋斗的创业人才,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,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,也帮助乡亲们圆了致富梦,实现科技成果转化,在引领农业农村发展、农产品提质增效中起到极大推动作用,以科技创新新模式为临渭农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和青春力量。

返乡新农人推介猕猴桃(胡洋 摄)

而在这背后,是临渭区不断强化载体平台建设,丰富人才培养模式灌溉出的结果,临渭区立足实际育才用才,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借智借力推动育才发展,与福建泉州市等城市达成跟班学习合作机制,选派不同领域党员干部赴泉州进行交流学习;合理选派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人才赴上海、杭州、义乌等地开展专业能力提升研修;加快人才驿站等基层人才服务综合平台建设,以乡村人才振兴示范点创建为抓手,不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本土技术人才;立足“本领过硬”,举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、驻村第一书记、“周三课堂”、村级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培训班,着力把“头雁人才”打造成乡村振兴一线的“行家里手”。

同时,临渭区还积极举办“村晚”“村ba”活动等“村”字号ip,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技艺传承人,推动人才服务乡村文化发展,以良好生态推动人才扎根乡村。为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聚人气、添动力,聚焦“育人有道”,搭建“成长舞台”,让良才“展翅高飞”。

“美好生活 幸福乡村”篮球联赛(胡洋 摄)

化木成林 搭好人才暖心巢

人才引得进、育得出、用得好,关键还是要留得下、留得住,这样才能形成稳定、正向的良性循环,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输出能量、提供支撑。

荣获今年第28届“中国青年五四奖章”的石宇锋,把奋斗作为人生的底色,退伍回乡,把植保无人机、数字化全程监管等先进设备和农业技术引入家乡,为当地农民提供“保姆式”“菜单式”服务,谱写着属于新时代新农人的田园之歌。谈及未来,石宇锋说: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、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,新农人必然大有作为。”

临渭区聚焦“人心安稳”,建好“栖息之地”,让良才“有枝可依”,不仅将石宇峰这种优秀“新村民”纳入人才智库,享受“基础补贴 成果奖励”资金补贴,还组织全区人才工作者到南方开展培训工作,打通束缚人才工作创新的思想“堵点”,及时帮助解决“新村民”在创业合作、服务发展中的实际困难,配备“人才服务专员”,提供“主动联系、方便快捷”的优质跟踪服务,不断加强网格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。同时,临渭区还全面落实突出贡献拔尖人才、领军人才、青年人才奖补,高层次人才考核补助等奖补政策,为各类人才在人才落户、生活补助、住房保障、配偶安置等方面制定配套服务政策,持续放大“三贤故里”文化效应,擦亮“天涯比临·渭才是举”人才ip,全力涵养“近悦远来”的良好人才生态,让各类人才“人事相宜、人岗相配”,打造事业发展平台,以事业留住人才,让人才各展其才、各尽其能,实现“大雁南飞又归巢”的强磁场。

水积而鱼聚,木茂而鸟集。各类人才汇聚乡村,创新资源集聚了,发展难题解决了,人才队伍带起来了,临渭的乡村振兴天地广阔,希望遍野。(记者 李彦东 通讯员 胡洋)

热门排行

网站地图